Venus de Street Fighter
Ernest Chang
$20,000.00
展覽日期:2019年10月4日至10月27日
開放時間:週三至週日,上午11時至晚上7時
藝廊
香港灣仔石水渠街82A號
ETHOS 快閃展覽
地點:香港石塘咀山道97號地下
日期:2019年9月27日至10月2日
The Stallery WCH 與 L’Epicerie Fine HK 和大龍豐合作,榮幸地呈現 Ernest Chang 的個展《Famous By Proxy》。 透過這個系列,張的目標是創造視覺、文化和歷史的混合。 作品中的構圖暗示了文藝復興以來歐洲重要繪畫的經典圖像學;同時,它們充滿了許多立即可辨認的人物,這些人物源自美國和日本的當代大眾文化。 透過將名畫的藝術史意義與全球流行的卡通動漫人物並置,張將西方藝術傳統與當代視覺文化融合在一起,提升了他在兩者中看到的真、美和智慧。
$20,000.00
$72,000.00
$138,500.00
$44,000.00
$72,000.00
$52,000.00
$62,000.00
$115,000.00
$67,500.00
「藝術應該是溝通的,讓人們交談和思考。」——張。
透過這個系列,我的目標是創造視覺、文化和歷史的混合。 作品中的構圖暗示了文藝復興以來重要歐洲繪畫的經典圖像學。 同時,它們充滿了許多立即可辨認的人物,這些人物源自美國和日本的當代大眾文化。 透過將名畫的藝術史意義與全球流行的卡通動漫人物並置,我試圖將西方藝術傳統與我們當代的視覺文化融合起來,提升我在兩者中看到的真、美和智慧。 在這個系列中,他的目標是創造視覺、文化和歷史的混合。
美國詩人奧斯汀·奧馬利曾寫道:“粉碎半真半假的事情比粉碎整個謊言要困難兩倍。” 我認為反過來也是如此,尤其是在快速數位複製和傳輸的時代。 將半真半假的謊言宣揚為真話要容易兩倍。 我知道「半謊言」或「混合事實」——例如以「假新聞」的形式——往往是我們這個時代衝突以及社會和經濟問題的根源。 所以,我在創作過程中的問題是:「我在這個系列中的作品在視覺、文化、甚至藝術史等方面都是『混合體』、『半謊言』?它們是否能吸引當代觀眾?」流行的色彩和熟悉的卡通動漫人物,利用這些引人注目的視覺元素只是為了「引誘」觀眾與所提到的古典繪畫產生共鳴?
我希望,我能促使人們重新評估兩者的價值,而不是僅僅用這些作品中的「一半」元素來吸引觀眾與「另一半」互動。 我希望,透過將讓人想起漫畫的半色調點與借鑒自文藝復興、矯飾主義和巴洛克繪畫的戲劇性姿勢和形象的視覺莊重並置,那些首先被熟悉的人物吸引到作品中的人,會明亮起來。反之亦然,那些首先被可識別的形象和宗教場景所吸引的人會重新評估使作品充滿活力的流行視覺文化元素。
我對「混合體」和「半謊言」的另一層考慮源於這樣一個事實:我的實踐一直深受科技的影響。 當我選擇經典繪畫作為參考時,我本能地透過滾動谷歌圖像的提要來開始他的研究過程,因為這對他來說是第二天性。 在沒有我有意識的計劃的情況下,我的創作過程與我每天在社交媒體上消費內容相似:在滾動瀏覽許多繪畫圖像並停在吸引我眼球的圖像之後,我最終為他的形象選擇了藍圖。 因此,這個系列在另一個意義上也是混合體——創作繪畫的過程首先是由技術和機器推動的,但隨後由我作為人類藝術家完成。 我是否能夠在他的研究過程中強加他的藝術意志,或者我能夠在研究過程中強加他的藝術意志,還是我在技術的引導下根據他的數位足跡的演算法選擇某些參考? 最終,無論哪種形式或圖像的「切入點」吸引觀眾,也無論我的藝術過程在多大程度上是我的創作本能戰勝技術影響的勝利,我都試圖創造視覺、文化和歷史的混合體,這些混合體代表了不「半個謊言」但「全部真相」這個詞。
我想用這個系列的作品創造出一些視覺、文化及歷史的”變種”。這些作品的結構,影射了文藝復興時期一些重要的歐洲名畫的經典造像。與此同時,這些作品卻又充斥着很多令人一望而知的美國和日本現代大眾文化中的角色。通過把藝術史上重要的名畫和全球性通俗文化的動畫角色並列,我嘗試把西方藝術傳統及現代的視覺文化熔於一爐,從而提升出我在兩者之中都能看到的真實美感和智慧。 美藉詩人O’Malley曾說過:摧毁一個”半真相”比摧毁一個”全謊言”更費事。我認為反之亦然。尤其是在現今極速數碼重塑及轉發的時代。要宣揚一個”半謊言”要比宣揚一個”全事實”來得容易。我知道”半謊言”或以假新聞面貌出現的”變種事實”經常是我們這個時代衝突和社會經濟問題的根源。所以在創作過程中,我常問自己:「我這個系列中的作品,很多方面來說,都是視覺、文化、甚至藝術史的”變種”。他是”半謊言”嗎?」例如:它們會不會以躍動的色彩,熟悉的動畫角色去挑動現代觀眾和用這些搶眼的視覺元素去誘導觀眾與那些被影射的經典名畫進行互動? 我希望不只是用”這一半”的元素去吸引觀眾與”另一半”的元素互動。我還可以推動觀眾去重新衡量兩者的價值。我希望通過把與漫畫手法相似的半色點陣與借用自文藝復興時期,造作派及巴洛克時期名畫具震撼力的戲劇化造型和結構並列,那些起初只是被這些熟悉的角色,艷麗的色彩和粗獷的線條所吸引的觀眾,會去探索這些經典肖像背後的文化特質和道德教誨。反之亦然。那些首先被熟稔的造像和宗教場景所吸引的觀眾會去重新審視那些豐富了構圖的普及文化視覺元素。 對於這些”變種”或”半謊言”的另一層考慮,植根於對我的實踐影響很深遠的科技工具。當我在挑選經典名畫作參考時,我本能地去瀏覽谷歌圖象反饋來開始我的探索。這已經差不多成為我的第二本能。沒有本身刻意的計劃,我的創作過程自動地跟我日常使用社交媒體內容的習慣對齊。最後,我造象的藍圖,全是在瀏覽過眾多名畫後,定格在那些最吸引我眼球的作品。所以這個系列的作品,在另一層意義上也是”變種”。那便是「在創作的過程中得力於科技及機器的輔助,但最後是我——一個人類藝術家去完成。」在探索的過程中,我是否可以成功地影射我的藝術意願?又或是我已經被科技牽引着去選擇一些由我的數位足印演算法已決定的東西? 最後,無論引起觀眾共鳴的是正規的或是肖像學的切入點,又或是我的藝術創作過程在某程度上已經用創作直覺去戰勝了科技,我始終嘗試着去創作一些視覺、文化、歷史的”變種”。以它們去體驗”全真實”而不是”半謊言”。